Menu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需增强经济韧性,应对贸易局势挑战

贸易与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尽管亚洲在20...
网络新闻 1 天 之前

贸易与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尽管亚洲在2024年依旧贡献了全球增长的近60%,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速将显著放缓,从去年的4.6%下降至3.9%。2026年的增长将为4%,也低于先前预测。 

这一下滑趋势是普遍存在的。预计本地区发达经济体今年的增长为1.2%,比1月的预测下调了0.7个百分点。但日本的增长将小幅上升至0.6%(去年为0.1%),主要得益于实际工资增长的预期,有望拉动消费;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今年的增长为4.5%,下调了0.5个百分点。中国2025年预算中的财政扩张预计将部分抵消关税上升和贸易政策收紧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增长被下调至今年和明年均约4%。 

关税将拖累全球经济,并削弱亚洲后疫情时期的经济动能。在国内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出口在许多新兴经济体中一直是主要的增长引擎。而在一些国家,借贷激增抑制了消费支出,并加重了债务服务负担。 

博文指出,亚洲对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在高科技产品需求带动下保持强劲,特别是人工智能推动的增长显著提升了对美出口的价值。通过全球供应链的直接路径,这种增长让许多亚洲经济体对美国需求波动和保护主义上升变得更加脆弱。 

多管齐下提升韧性:政策与改革并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亚洲国家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第一,刺激内需与结构再平衡。许多亚洲经济体需从高度依赖出口转向更加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模式。中国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保体系等举措被认为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关键改革。 

第二,出口市场多元化与区域一体化相结合。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商品、服务、数字贸易与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协调,提升区域韧性,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实现这些目标依赖于数字能力,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具数字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韩国和印度在数字政府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深化财政与金融改革。各国需在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并维持内需。货币宽松(在通胀接近或低于目标水平时)和汇率作为缓冲器的作用,也应得到利用。例如,泰国与蒙古正在实施债务重组与财政规则改革,印度则通过加强税收管理提高财政收入。斯里兰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稳步推进财政整顿,也实现了显著提升收入与缩小赤字的目标。 

第四,促进科技与人力资本投资。随着生产率增长放缓,亚洲必须依托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推动经济转型。投资教育、健康和基础设施,尤其是服务业领域,将为创造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第五,绿色转型与气候韧性。气候脆弱的太平洋岛国,应优先加强气候适应性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农业与水资源管理、清洁能源转型等方面。获取稳定与长期的气候融资将是这些国家提升韧性的核心。 

展望:亚洲站在战略十字路口 

文章总结指出,亚洲经济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在全球经济重构的关键时刻应抓住机遇,调整增长战略,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区域引擎”。通过前瞻性改革与区域协作,亚洲有望续写新的增长篇章,实现更具韧性、可持续与包容的发展目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