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发布的2025年版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概览》,着重探讨了宏观经济与气候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并概述了考验本区域经济复原力的挑战,包括生产力增长放缓、公共债务风险高企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等。
双重挑战接踵而至
在《概览》分析的30个国家中,有11个的宏观经济体受气候风险影响较大:阿富汗、柬埔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
《概览》具体研究了各国如何采取政策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经济挑战。例如,韩国正在平衡工业增长与气候目标之间的关系,老挝正在应对因依赖农业而产生的气候风险,瓦努阿图等小岛屿国家正推进政策行动,以及哈萨克斯坦正在抵御因依赖化石燃料而产生的气候风险等。
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已从2023年的5.2%和新冠疫情疫情前五年期间的5.5%放缓至2024年的4.8%。2010年至2024年期间,44个亚太发展中国家中仅有19个国家实现了收入趋同,有25个国家更加落后。
解决方案提上日程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尔米达·萨尔西娅·阿里沙赫巴纳表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和气候风险的加深也给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带来困难。要驾驭这种不断变化的局面,不仅需要健全的国家政策,还需要本区域协调一致的努力。
现实层面,亚太各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仍有显著差异。一些国家能调动大量气候资金并施行绿色政策,而另一些国家还面临着财政制约、金融系统薄弱和公共财政管理能力有限等挑战。
《概览》特别指出,要确保经济长期繁荣,政府必须积极支持产业向生产力更强和附加值更高的经济行业转型。此外,本区域需要利用其在绿色产业和价值链方面的巨大优势,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开展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这既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愿望,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希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