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朱立挺:商业的本质是人的协作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朱立挺:商业的本质是人的协作 ...
网络新闻 5 天 之前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朱立挺:商业的本质是人的协作

朱立挺 · 2025-07-25 10:45:01 来源:红餐网 642

让文化照亮商业的未来,从来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藏在历史肌理中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在商业浪潮中溯源,会发现那些穿越千年的商业传奇,底色始终是文化的韧性——它不是雕花的装饰,而是支撑体系运转的精神骨架,是让利益共同体持续生长的养分。

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为后世商业写下最早的文化注脚。世人多惊叹于“六王毕,四海一”的壮阔,却少有人细究:是什么让一个西陲小国最终吞下六合?商鞅变法看似是制度革新,实则是文化重塑。“利禄官爵抟出于兵”的耕战体系,把“协作”刻进了社会肌理——农夫深耕以足军粮,士兵死战以获爵位,官吏恪职以保运转,千万人在“军功爵制”的文化契约下形成合力。都江堰的修建更藏着深层逻辑:李冰父子不仅筑堤分水,更立下“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古训,这既是工程智慧,更是“天人共生”的文化哲学——它让蜀地百姓懂得与自然协商,让灌区上下游在共享水利中形成默契,这种文化共识让天府之国的粮仓延续千年,成为秦帝国征战的底气。所谓“千古一帝”的功业,从来不是个人野心的独奏,而是文化凝聚的群体合唱。

明清商帮的兴衰更印证着文化对商业的塑造力。晋商能让票号穿透战火与地域阻隔,实现“汇通天下”,核心不在银钱多少,而在“信义”二字构建的文化网络。平遥城里的日升昌票号,柜台上摆着“慎独”匾额,账房里记着“相与”(长期合作伙伴)的德行档案。他们首创的“身股制”,让伙计凭业绩参股分红,表面是利益分配,实则是“财散人聚”的文化实践——东家与伙计不再是雇佣关系,而是“共担风险、共享荣光”的共同体。这种文化让晋商在数百年间,即便掌柜远走他乡,分号遍布万里,仍能靠“口头约定”完成百万两白银的汇兑。

徽商则把“儒”与“贾”拧成了商业的双股绳。他们祠堂里挂着“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楹联,商船里既载着茶叶盐引,也装着朱熹的《近思录》。在苏州的徽商会馆,每月初一必办“商论会”,掌柜们不谈行情,先论“论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转化为商业准则:与茶农交易不压价,与船工结算不拖欠,与顾客打交道“童叟无欺”。这种“儒商文化”让徽商跳出了“唯利是图”的陷阱——他们建书院、修路桥,把商业利润转化为地方声望,而地方声望又反哺商业信誉,形成“文化-商业”的正向循环。难怪顾炎武曾感叹:“徽之贾,非仅为利也,实以文立身,以信立世。”

站在今天的商业场域,文化的力量从未如此清晰。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内核与晋商“身股制”的文化逻辑相通——让创造者分享成果,让奋斗者获得尊重;同仁堂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延续的正是徽商“贾而好儒”的诚信文化;而那些在直播电商中突围的新农人,靠的不仅是农产品品质,更是“原产地故事”里的文化认同——陕北的苹果带着“黄土高原的阳光味”,云南的普洱茶藏着“茶马古道的马帮记忆”,这些文化符号让商品超越使用价值,成为情感与共识的载体。

商业的本质是人的协作,而文化是协作的密码。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商业体,从来不是靠资本堆砌的堡垒,而是靠文化筑起的堤坝——它让陌生人成为伙伴,让短期交易变成长期共生,让利益追逐升华为价值创造。让文化照亮商业的未来,实则是让我们在逐利的路上,记得回头看看: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诚信、协作、共生的文化基因,才是商业走得远、立得稳的根本。

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商业体,从来不是靠资本堆砌的堡垒,而是靠文化筑起的堤坝——它让陌生人成为伙伴,让短期交易变成长期共生,让利益追逐升华为价值创造。让文化照亮商业的未来,实则是让我们在逐利的路上,记得回头看看: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诚信、协作、共生的文化基因,才是商业走得远、立得稳的根本。

作者:中国民俗、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朱立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