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AI风暴来袭 音乐圈打响人类创作保卫战

【欧洲时报周周编译】近日,在Spotify上拥有逾百万粉丝的The Velvet Sundown乐队公开承认其音乐作品由...
网络新闻 1 小时 之前

【欧洲时报周周编译】近日,在Spotify上拥有逾百万粉丝的The Velvet Sundown乐队公开承认其音乐作品由AI生成,揭开了这支以复古风迅速走红的新晋乐队”高产奇迹”背后的真相。这一事件再度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冲击音乐创作生态的担忧。与此同时,近期法国音乐人Skygge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歌手声线的实验,将AI音乐相关伦理争议推向新高潮。当AI不仅能批量创作音乐作品,更能精准复刻已逝艺术家的独特嗓音时,有关音乐本质、版权归属乃至艺术家身份定义等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百万粉丝乐队“AI身份”震动乐坛

近日,在Spotify上拥有140万粉丝的The Velvet Sundown乐队终于承认其歌曲是由人工智能(AI)生成,证实了外界对这个迅速走红的新晋摇滚乐队的质疑。

该乐队在更新后的Spotify简介中写道:“这是一个由真人进行艺术指导的合成音乐项目,音乐创作和视觉呈现均得到人工智能的支持。”并在简介中自称:“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机器,The Velvet Sundown属于两者之间。”该乐队在简介中进一步说明:“这不是一场恶作剧,而是一面镜子。这是一种持续的艺术挑衅,旨在探讨AI时代的创作边界、身份定义,以及音乐的未来走向。”

AI生成音乐流媒体平台Mubert正在手机上打开。这款应用可根据算法实时生成电子乐,为用户无限播放AI音乐。(图片来源:法新社)

真假之间的艺术挑衅

法新社报道,这支具有70年代复古视觉风格的乐队成立伊始便迅速走红,在Spotify上积累了140万粉丝。更令人感慨的是,仅在刚刚过去一半的2025年里,他们已发布三张专辑,展现出惊人的“创作”效率。这种异常的“高产”现象很快引发网友热议,许多人质疑该乐队实为AI生成的“虚拟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Spotify的竞争对手Deezer早已在该乐队专辑页面标注警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明确提示:“本专辑部分曲目可能借助人工智能创作”。

然而,该乐队此前在社交媒体X平台上发布的声明却充满矛盾:他们一边发布明显由AI生成的视觉内容,一边又反复强调:“我们正式确认自己不是AI”。他们甚至在社交平台X上调侃说:“他们说我们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也许你也不是真的呢?”

当法新社就此事向Spotify求证时,平台方拒绝就该乐队本身发表评论,但坚决否认“故意纵容AI音乐泛滥以规避版权费用支付”的相关指控。

Spotify发言人回应称:“我们既不会偏袒AI创作的音乐,也不会从中获取特殊利益。平台上的所有作品均由获得授权的第三方创作、拥有并上传。”不过这番解释并未说服网友,呼吁抵制Spotify的声音不断涌现。

AI“复活”已故歌星引争议

已故歌后黛莉达(Dalida)用她标志性的嗓音演绎法国说唱组合PNL的歌曲,传奇歌手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则以其独特的法式卷舌演唱电音歌手Stromae的作品——这一切,都出自法国音乐人Skygge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这位音乐人试图“重建一个从未存在过的世界”,却也因此陷入法律争议的漩涡。

法新社报道,“就要钞票,就要钞票/我这狗屁脑子从未变过”——近日,巴黎法国广播音乐大楼的录音室里突然响起黛莉达极具辨识度的歌声。听众们一时恍惚:这位法国流行乐传奇天后竟在演唱PNL乐队2019年发布的说唱歌曲《另一个世界》(Autre monde)?要知道,黛莉达早已在32年前离世。

这个令人错乱的“时空穿越”现象,源自音乐人、作曲家兼制作人本诺瓦·卡雷(Benoît Carré)——艺名Skygge的艺术实验。早在2017年,他就参与制作了被誉为“首张由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共创”的专辑《Hello World》。

在今年6月举行的法国音乐周(France Music Week)——这个旨在向国际推广法国音乐产业的盛会上,Skygge带来了名为《不可能的歌曲》的全新作品集:让20世纪已故歌手“演唱”当代流行金曲,引发全场惊叹。作品中,传奇天后艾迪特·皮雅芙“献唱”了Stromae2013年的热门单曲《Formidable》,“音乐诗人”乔治·布拉桑(Georges Brassens)则“演绎”了比利时歌手Angèle2019年的女性主义代表作《Balance ton quoi》。这些作品凭借惊人的音效还原度,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Flow Machines项目研究总监弗朗索瓦·帕谢(右)与音乐人本诺瓦·卡雷在AI共创专辑《Hello World》发布会前合影。该专辑被誉为全球首张“人机共创”音乐专辑。(图片来源:法新社)

百以假乱真的声音克隆技术

曾任职于索尼音乐研究部门Sony CSL和流媒体平台Spotify的Skygge,如今正以独立音乐人身份开展这个基于开源软件的音乐实验项目。他的核心技术在于声音克隆——通过声纹替换技术,将一个人的声音特征完美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

“声音克隆之所以成为可能,要归功于现代音频分离技术,”Skygge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就像做好煎饼后还能把鸡蛋单独挑出来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轻松分离混音中的各个音轨。”他通过收集歌手多张专辑的音频素材,自主训练出了专属的声音模型。

当Skygge演唱时,扬声器里传出的便是那些已故明星被“数字复活”的独特声线。Skygge解释道:“这些AI模型学习的并非歌手的演唱技巧,而是他们独特的声线特征——比如他们是否习惯从较低的音域起唱,他们的颤音处理方式,以及他们标志性的音色特质。”

此外,他还运用AI技术处理这些传奇歌手的历史照片,并生成演唱画面。虽然这些被“复活”的歌手表情略显生硬、部分细节存在偏差、声音偶尔带有金属质感,但整体呈现效果仍然逼真得令人惊叹。

Skygge的创作理念可归类为“幽灵学”(hauntology)——这个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一种通过召唤过去来创造新作品的艺术运动。

2023年,披头士乐队就曾借助AI技术复原约翰·列侬的嗓音,发布了一首从未面世的歌曲《Now and Then》。如今,AI音乐已渗透至电影和电子游戏领域。但这种创新也伴随着风险:生成式AI可能模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如深度伪造技术),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在音乐平台上骗取版权收益。

“对我来说,目前这只停留在艺术实验,而非商业项。”Skygge坦言。但他也透露,已有出版商接洽,希望用AI技术让其曲库中的法国经典歌声“重获新生”。

法律和伦理的模糊地带

除了引发伦理思考外,这项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着法律层面的挑战。

“严格来说,我的做法可能涉嫌违法。”Skygge坦言。这主要是因为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RGPD)对生物识别数据有着严格的保护规定。

在版权归属方面同样存在争议:当AI模仿已故歌手演唱歌曲时,演唱者究竟该认定为原歌手,还是实际演唱者Skygge对此,Skygge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混合式现场体验”,但目前这一问题仍未有定论。

AI音乐泛滥原创者利益遭“侵蚀”

AI生成音乐正在对原创音乐人构成严峻挑战,各大音乐流媒体平台也成为受害者。法国Deezer多次表明反对此类内容上传的立场,但这一趋势已难以遏制。

综合法新社和BFMTV新闻台报道,近年来,该流媒体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发布AI音乐的“创作者”,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轻松获取本应支付给音乐创作者的版权分成。这类主要由Suno等平台生成的歌曲如同“下金蛋的鸡”,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平台上激增。

AI音乐的泛滥并非没有代价——它直接侵蚀了平台上真正音乐人的收入。据Deezer2025年1月发布的公告显示,当时平台每天接收1万首AI生成音乐,占总上传量的10%。而到2025年4月,这一数字已飙升至每天2万首,呈现出翻倍增长的态势。

Deezer研发监测工具警示AI音乐

为应对这一现象,今年6月底,法国流媒体平台Deezer宣布研发出一款检测工具,能够精准识别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且未经人工干预的音乐作品。此举是在全球流媒体平台每日面临海量AI生成内容涌入的背景下,行业向内容透明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Deezer首席执行官亚历克西斯·朗特尼耶(Alexis Lanternier)表示,该平台将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对完全由AI生成的专辑进行标注。这些被标注的专辑会显示提示信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本专辑某些曲目可能借助了人工智能创作。”

为了给“100%由AI生成”的音乐打上标签,Deezer采用了其自主研发的检测工具,该工具能够通过分析音频信号中的特定标记来识别AI生成内容,准确率高达98%。朗特尼耶解释道:“音频信号包含极其复杂的信息。AI生成的音乐会带有原始音源中可识别的细微噪音特征,从而帮助我们追踪其来源……虽然人耳无法察觉这些声音,但它们能在音频信号中被检测出来。”

这一标注机制是Deezer平台战略的重要一环。今年4月,该平台披露每天接收超过2万首完全由AI生成的曲目,占上传总量的18%以上。这些作品通常来自Suno、Udio等专业AI音乐生成应用,主要目的是获取商业收益。Deezer并未直接删除这些内容,而是采取将其排除在播放统计之外的做法,以避免稀释版权分成的计算基数。

朗特尼耶强调:“我们的核心诉求是确保本应属于原创音乐人的版权收益不会被不当分流。”这一立场与平台今年1月与法国权威版权组织Sacem达成的合作协议相呼应,该协议旨在进一步完善音乐创作者的报酬机制。

目前,Deezer全球用户规模约为970万,其中法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远远落后于行业龙头Spotify。这家瑞典流媒体巨头拥有2.68亿付费用户,并已宣布自7月起在法国市场实施价格上调策略。

全球艺术家吁立法保护创作生态

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引发业界日益加剧的忧虑。今年五月,超过450位法国音乐人和音乐行业人士在《解放报》联名发表公开信,对AI生成内容的激增表示深切担忧,认为这正在威胁传统音乐创作生态。他们在信中敦促政府尽快出台“人类音乐创作保护计划”,以应对AI带来的威胁,签署者包括电子音乐先锋让-米歇尔·雅尔(Jean-Michel Jarre)、法国创作歌手艾蒂安·达奥(Etienne Daho)以及钢琴家瓦妮莎·瓦格纳(Vanessa Wagner)等。这封公开信指出,音乐平台对AI技术的过度依赖“不仅贬低了艺术家原创音乐的价值,同时也损害了流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信中,艺术家与相关机构呼吁立法保障创作者权益,确保其作品被AI系统使用时获得合理报酬;另一方面,艺术家们敦促流媒体平台主动作为,清除“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避免这些内容继续稀释音乐艺术的核心价值。他们警告称,当前流媒体商业模式的吸引力已面临挑战,而海量“低质AI内容”的涌入将进一步危及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去年10月,近14000名艺术家和多家机构,曾签署由英国《卫报》发起的在线联名信,谴责人工智能(AI)使用他们的作品来训练算法。

今年2月,法国版权组织(Sacem)发起的一项声明获得了超过34000名法国艺术家的联署支持,签名者包括电影配乐大师亚历山大·戴斯普拉(Alexandre Desplat)、小号演奏家伊布拉希姆·马卢夫(Ibrahim Maalouf)等。这份声明呼吁建立尚未成型的艺术保护机制,并严正警告:艺术家的作品正面临“系统性掠夺”。声明敦促社会各界理性探讨,共同寻求“公平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艺术家们特别强调:“未经版权所有者授权,任何人工智能应用都难以实现真正的道德合规。”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编辑:申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