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漓水春秋 时代回响

作品以“百里漓江入画图”的壮阔视角构建了空间叙事,不仅展现了漓江自然风物之美,更构建了一种堪称“漓江风格”的国画山水图式...
意大利华人网 6 小时 之前

本文配图:《漓江百里图》局部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光旖旎的漓江,是中国画家的重要创作灵感和素材。20世纪以来,包括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关山月等知名画家,以不同表现方式描绘了漓江的盎然诗意。沿着一代代前辈开拓的创作道路,当代广西形成了以描绘漓江等广西秀美山水为特色的漓江画派。

作为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创作于1985年的《漓江百里图》是漓江画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日前,“漓水春秋——黄格胜《漓江百里图》创作40周年桂林特展”在广西桂林拉开帷幕。这幅长达200米、全景式展现漓江山水的巨作,时隔数十载后重回“故里”,与观众展开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百里漓江入画图

黄格胜1950年出生于广西鹿寨县,从小在桂林长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漓江画派促进会会长。展览现场,回忆起当年创作《漓江百里图》的初衷时,黄格胜表示:“这幅画源于无意间突然迸发出的一个念头。”

1982年,黄格胜接到中国旅游出版社的邀约,请他以国画形式绘制桂林旅游线路图。站在漓江边,他蓦然发觉,此前以漓江为主题的画作中,竟无一幅全面表现漓江风光的大型长卷。为了填补这个空缺,黄格胜决定创作《漓江百里图》。

“后来的3年,我成了漓江边上执着的‘访客’。”黄格胜细数往事,“天不亮就出门,写生观察,山的结构、水的流向、树的动态、草的枯荣、渔翁撒网的姿态,甚至哪块礁石在涨水时会被淹没半尺,我都一一记在心上。”

历时三载,上下漓江数十次,写生千余稿,黄格胜在桂林无线电一厂废弃的理发室里,打着赤膊、挥汗泼墨,完成了这一山水画巨制。他形容创作过程“如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时而一日七八米,时而因构图难题停滞数日,甚至“晚上睡觉做梦都在思考”。作品中“浮峰倒影”的奇观,正是他于梦中得到的灵感迸发。

《漓江百里图》以地理脉络作“经”、四时晨暮作“纬”,全景式展现漓江山水,更将渔舟唱晚、村舍梯田等生活烟火气融入笔墨。作品以“百里漓江入画图”的壮阔视角构建了空间叙事,不仅展现了漓江自然风物之美,更构建了一种堪称“漓江风格”的国画山水图式,因此也被视为漓江画派具有代表性的画作。

漓江画派代表作之一

作为当代中国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漓江画派的源头可追溯至抗日战争时期,彼时,大批文化名人包括知名画家云集桂林,他们除了开展抗战文化活动,还在桂林写生创作,为广西当代美术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广西美术创作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漓江画派。

《漓江百里图》创造性地运用“动态连续视点”和“昼夜交替”的空间叙事手法,对中国传统长卷叙事性与西方焦点透视进行了融合。

“《漓江百里图》自1985年诞生以来,便以其恢宏气象和深邃内涵,成为漓江画派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美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朱虹子认为,《漓江百里图》打破了传统山水范式的局限,让观者获得“舟行江上”的沉浸体验。

“漓江画派不仅是广西地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的生动实践。”黄格胜表示,当代老中青三代画家推动漓江画派持续发展,人才队伍薪火相传,美术创作成果丰硕。

据统计,20余年来,漓江画派艺术家举办近百场展览,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多项。漓江画派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把漓江边的故事传得更远

立足当下,传承与创新成为漓江画派面临的重要课题。

“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一代代画家对笔墨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黄格胜表示,面对多元文化格局,中国画创作应该保持笔墨纯粹,年轻画家要更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创造新的风格特色。

美术是无国界的语言,开展美术国际交流也是漓江画派的重要使命。

《漓江百里图》画册曾被海外图书馆收藏,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漓江百里图》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首先得益于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其次也得益于西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黄格胜说。

广西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这些年来,利用广西区位优势,漓江画派艺术家走出国门,先后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日本等国家写生、采风、举办画展,把漓江边的故事、广西美术的故事传播到海外。(刘 泉 何 宁)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05日 第 07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