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新视窗·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尚锦社区智慧食堂运营方、陕西千碗鲜餐饮连锁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梁亚茹介绍,食堂以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面向全民开放:非老年...
意大利华人网 2 小时 之前

图①:陕西西安高新区尚锦社区智慧食堂,工作人员在准备饭菜。

西安高新区供图

图②:河南许昌,顾客在“大家de食堂”就餐。

吕超峰摄(人民视觉)

图③:广州越秀区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顾客在就餐。

欧广傑摄(人民视觉)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高龄、独居老年人增多,办好社区食堂已成为老年人的普遍需求。都市年轻人也乐于在社区就近用餐,安心便捷。一碗热乎饭,承载着社区居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办社区食堂要坚持公益属性。如何在保障菜品质优、价格实惠的同时,实现“保本微利”,促进社区食堂可持续运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记者日前在河南、广东、陕西走访,探寻办好社区食堂的新实践新经验。

河南许昌——

“一减一加”找到公益和市场的平衡点

中午11点,河南许昌“大家de食堂”热闹起来。82岁的赵丙离和老伴,选了个靠窗的卡座。一碗烩菜、一份米饭,老两口吃得很满意:“原价15元的套餐,凭身份证只要10元。俺俩吃足够了。”

这家社区食堂占地185平方米,去年9月,由当地供销系统的一家企业投资65万元建设。营业一年来,食堂日均接待食客达1200余人次,成了不少社区老人的就餐地。

食堂负责人杨旭说:“原本计划用6个月实现收支平衡,没想到第二个月就实现了。”

在杨旭看来,社区食堂的成功是因为将目标客群定位于老年人群体,并根据老年人需求精心安排。截至2024年底,许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7%,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70万人。

针对老人顾客,“大家de食堂”价格优惠:早晚套餐包含两个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粥,市场价12元,老年人7元;午餐提供含馒头的烩菜、手擀面等,市场价15元,老年人10元。如今,鹿鸣湖小区、星湖湾小区等10多个周边小区的老年人,都成了店内常客。

“为啥来这儿?一是价格合理、实惠,二是吃着可口、放心。”在食堂就餐的赵志国老人放下筷子,掰着指头讲着理由。

赵大爷的“放心”,藏在食堂看不见的供应链和看得见的细节里。依托许昌市供销系统的资源优势,米、面、油、肉、蛋、菜全从源头直采,可追溯产地;后厨的玻璃擦得透亮,切菜、颠勺的动作在大厅里一目了然;入口处的无障碍通道让轮椅畅行无阻;取餐台80厘米的高度经过精心设计,坐轮椅的老人无须起身就能取餐;墙上的防滑扶手,经过多轮挑选……

社区食堂要办得长久,光有爱心还不够。杨旭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店面月租1.2万元,12名员工每月工资5万多元,食材费约7万元,再加上近3万元的水电、物业费,每个月固定支出至少16万元。

如何在公益和市场间找到平衡点?办法在于“一减一加”。场地没选租金高的闹市区,而是设在交通便利的新小区门前;厨师没找大酒店的名厨,而是专门请了擅长做家常菜的老师傅——这减少的是成本。通过“以青补老”,饭菜口味兼顾全年龄段社区居民,吸引中青年群体消费,靠市场化运营自我造血——这增加的是客流。

来城市打工的青年白领王海,每周“打卡”社区食堂不下3次,“食堂推出很多本地特色菜肴,吃出了‘家的味道’。”

杨旭展示8月份的“流水”:每天早餐实现收入1500多元,午餐、晚餐是高峰期,各收入约3000元,一个月收入20万元左右,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老年食堂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牵着政府担当。许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郑烁介绍,全市现运营103家老年食堂,因地制宜形成政企合作、社会餐饮经营、养老机构开办、社区(村)联办等多种经营模式。

看着进进出出的食客,杨旭对未来信心满满:“政府有支持,自身多努力,社区食堂能一直飘着烟火气。”就在不久前,第二家“大家de食堂”分店顺利开业。

广东广州——

“四个一点”降低食堂运营成本

蒸鱼腩、蒸肉饼、咕噜肉、花肉炆苦瓜、咸香鸡腿……中午11点,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道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厨房里炉火熊熊,炉灶上食材刺啦作响,老人们正有序排队取餐。

社区老人区伯伯端着托盘,选择了“一荤一半荤一素一汤”的套餐,对他来说这是标配,套餐标价15元,政府补贴3元,在刷卡的时候只需支付12元,这个价格、质量,他很满意。

“每个社区老人前来就餐,我们社区饭堂会直接优惠3元,这3元不用我们自己出,是由政府补贴给我们。来这里吃饭不用提前预约,周六、日正常营业,只要是饭点时间,都能吃上饭。”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运营机构负责人陈曦介绍,目前农林邻里之家社区饭堂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开放,饭堂每天就餐人数在1000人左右,六成是老年人;结合老年人饮食习惯,增配了软烂易消化、低油低盐的菜式,确保符合老年人群的胃口。

从中午12点开始,社区饭堂排队就餐的队伍开始加长,许多年轻面孔出现在队伍中。“社区饭堂明码标价、食材放心,所以经常过来。”正在排队的张女士说,她就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社区饭堂除了干净卫生,价格也有优势。

陈曦介绍,社区饭堂扩大了普惠范围,覆盖周边写字楼里的员工和外卖员、快递员等。扩大就餐人群基数,既能充分发挥社区饭堂的供餐能力,也能增加营业额,兼顾经济效益。

“农林街道辖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5万余人,街道按照‘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完整居住社区’等相关建设要求,成功盘活农林下路20号的闲置物业,建成了便民服务新阵地。”农林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张敬帅说。

“目前广州市越秀区已建成长者饭堂和社区饭堂112间。”越秀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林智茜说,越秀区坚持“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动员餐饮服务企业积极参与老年人饭堂建设运营。陈曦介绍,“四个一点”降低了社区饭堂的运营成本,实现保本微利。

就餐完毕后,家住附近的张阿姨就在社区饭堂的陈列柜挑选一些蔬菜和鸡蛋,她很满意社区饭堂还能提供优质农产品选购服务。

“为充分满足越秀区居民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旺盛需求,我们尝试依托邻里之家社区饭堂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展销区。”张敬帅介绍,一方面社区饭堂采取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促进农货出乡进城入家庭;另一方面,在满足社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消费帮扶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饭堂的收入。

与此同时,社区饭堂采取“堂食+配餐”的运营模式,与辖内近10家企业、集团单位达成供餐合作协议,同时也为农林街道其他老年人饭堂供餐,日均出餐量1000余份,饭堂有持续的利润收入,从而形成了一个能“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农林街道依托邻里之家社区饭堂,探索从乐、行、住、食、医等多个方面为老年人创造美好生活体验,让‘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林智茜说。

陕西西安——

多元化运营提高经济效益

“以前一个人做饭麻烦,现在到食堂刷个卡,很快就能吃上热乎饭。饭菜有营养还实惠!”在陕西西安高新区尚锦社区智慧食堂里,72岁的王奶奶和朋友们围坐一桌,边吃边聊,餐盘里的番茄炒蛋、青菜还冒着热气。这座西安首个实现“无感支付+机器人烹饪+健康管理”的老年助餐点,不仅解决了老人“吃饭难”问题,更在公益与运营间找到了平衡,成为社区民生服务的样板。

尚锦社区智慧食堂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对老人需求的用心。后厨里,两台智能炒菜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内置200多道标准化菜谱,能根据老人反馈调整软烂度——土豆炖得更绵,青菜少油少盐。取餐时,AI摄像头2秒内识别菜品、自动叠加补贴:60岁以上享套餐优惠,80岁以上打八折。82岁的刘奶奶点的餐食,补贴完后实际只付8元,“结账时系统帮我算好,很省心。”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暖心配送”服务。90岁的陈爷爷腿脚不便,社区网格员和签约骑手组成的送餐队,15分钟内把热饭送到家,连5元配送费都免了。“不只是饭菜好吃,还很优惠!”陈爷爷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尚锦社区智慧食堂运营方、陕西千碗鲜餐饮连锁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梁亚茹介绍,食堂以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面向全民开放:非老年人按市场价消费,占比已超50%;同时承接团餐配送,订单日均300余份,目前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用市场化收入反哺公益运营,才能让老人吃得更长远、更安心。”

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社区食堂运营过程中的必答题,陕西多地在多元运营上积极探索。在陕西杨凌,李台街道西苑社区永丰嘉苑社区食堂扩大服务范围。最初,食堂只服务老人,后来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一老一小”和周围上班的职工。在这里,老人每月交200元便可享三餐,年轻人用餐价低于市场价,学生可办优惠月卡。如今食堂日均客流200余人次,月流水3.2万元,还解决了18名员工的就业问题。“便利居民的同时,又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西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兰勤说。

运营模式上,杨凌采取“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的思路:2024年,政府投资250万元建设5个标准化食堂,统一店铺形象、食材原料和服务标准;食堂则通过副食品销售增加收入,部分引入第三方承包运营,在公益性前提下保持微利。“我们不追求高利润,只要能持续运转,让更多人受益就好。”李台街道永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云蛟说。

社区食堂的一碗热饭,串联起“公益”与“运营”的两端。正如尚锦社区一位老人所说:“吃饭不再只是吃饭,是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开始。”而这份“有滋有味”,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而更加长久延续。(本报记者 张文豪 李 刚 张丹华)

(本报通讯员王利辉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4日 第 19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