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这场“蟠桃会”,青年站C位(环球热点)

青年助力农遗焕新——“相信青年群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对这样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如何让金山蟠桃历久弥...
意大利华人网 11 小时 之前

参与活动的青年代表在金山区吕巷镇体验特色农事活动。

孟加拉国青年萨基尔·穆罕默德观察蟠桃树长势。

日前,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的蟠桃园里,迎来了一场属于青年的“蟠桃会”——来自13个国家的青年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员及农遗专家会聚于此,参加“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项目。在凝聚着数百年蟠桃种植历史的金山蟠桃园,各国青年代表们带来了老挝古茶树、蒙古奶茶、中国浙江仙居杨梅等农业遗产故事,用青春创意为古老农遗注入新的生命力。

农遗背后的千年智慧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个独特的生物、文化与技术基因库”

刚到吕巷镇蟠桃园,种植20多亩蟠桃的农户顾小红热情地拿出蟠桃给大家品尝,脆甜多汁的蟠桃在活动现场十分圈粉。

吕巷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金山蟠桃栽培史可追溯至元朝。数百年来,吕巷人将蟠桃培育成了当地的特色果品,吕巷镇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果盘子”,还孕育出一套延续数百年的生态农业智慧和文化实践。2023年,“上海金山蟠桃复合栽培系统”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虽然我已经来过上海十多次了,但还从未了解过这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次探访让我有了新发现。”韩国青年裴慧恩说,不久前她刚取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博士学位,希望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作用。

“没想到金山蟠桃不仅口感好,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它就像一部‘活’的农业史书,记载着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故事。”来自天津大学的青年代表刘元瑞说。

各国青年代表分享了自己关注和研究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孟加拉国,利用水葫芦在洪泛区建造‘漂浮菜园’、保存本地品种的社区种子库、原住民灌溉系统等古老实践,世代滋养着当地社区。”来自孟加拉国的萨基尔·穆罕默德介绍。

“在老挝丰沙里省,我们有超过1000年历史的茶树,它们被农民精心照料;在老挝南部,农民在稻田里挖鱼塘,就像拥有一个微型水产养殖系统,帮助鱼类和水稻更好地生长。”老挝国立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和农业学院的丰马占·珀提占说。

出生在浙江仙居的00后女孩顾诗静,与大家分享了从小跟着家人采杨梅、吃杨梅、卖杨梅的故事。2023年,“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一个独特的生物、文化与技术基因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应对环境挑战、保障粮食安全的智慧基石。”顾诗静说。

青年助力农遗焕新

——“相信青年群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对这样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

如何让金山蟠桃历久弥“香”?如何让农业遗产继续焕发生机?金山蟠桃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参考。

近年来,吕巷镇借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开展老果园改造和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立专家工作站,汇聚全国顶尖的桃技术专家与乡土专家,通过“田间实操+课堂讲座”将最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为了提升蟠桃附加值,开发蟠桃果果酒、冻干和蜜饯,以“蟠桃会”等特色节庆活动为核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果园变成公园,将产区变成景区……

顾小红说,现在蟠桃品质越来越好,她家果园的蟠桃不愁卖,每到采摘季,前来研学、旅游的团队在果园里体验特色农事活动。

金山蟠桃的活态保护理念,与各国青年的实践不谋而合。

同济大学的“济遇江右”团队深入赣南腹地,以绿色复合保鲜剂、气调技术等理念赋能智慧农业,助推当地特色果蔬实现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我们特别设计了萌态可掬的‘橙宝’IP形象,将农业知识带到中小学生课堂,转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科普课程。”项目学生代表周晴钰说。来自天津大学的“北洋爱传递”团队在丹寨稻鱼鸭共生系统数字化传承项目中,帮助建立农耕过程数字化资料库,通过VR体验、游戏化学习,让农耕变得可触、可玩、可感;蒙古国青年团队分享了蒙古国茶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蒙古国茶叶衍生出的茶枕头、茶渣肥料等附加产品,正为蒙古国茶文化注入新活力……

来自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玛拉尔玛·图夫辛说:“相信青年群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对这样的国际合作充满期待。”

萨基尔·穆罕默德介绍,“在孟加拉国,传统农耕正借助精准灌溉和卫星测绘等技术得到提升,数字平台将农民与农艺师联系起来,还有丰收节庆活动持续强化社区凝聚力。”

“青年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与受益者,更是推动者。”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项目官员周利瑾表示,促进青年在粮食和农业体系中的积极参与和就业至关重要,本次活动鼓励青年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深入探讨社会、经济与环境议题。

共筑全球农遗保护网络

——当传统与技术比肩同行时,农业不仅能延续发展,更能为全人类提供具有韧性的未来

最近,吕巷镇着力打造“湾区桃源”蟠桃文化展示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动。“我们希望探索农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目标是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体验’的转变。”吕巷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吕巷镇在2024年已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点,正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动。

金山蟠桃的故事,是中国助力农业遗产保护的缩影。截至2025年8月,中国共有2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球首位。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国际项目处助理研究员曾子心介绍,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以来,中国积极响应、坚定支持这项倡议。

“中国展示了农业遗产如何与技术进步共存。智慧农业、生态旅游等案例证明,传统也能够催生创新。孟加拉国和中国可以在可持续水稻种植技术、传统农耕知识数字化、培育气候韧性作物等领域开展经验交流。”萨基尔·穆罕默德认为,当传统与技术比肩同行时,农业不仅能延续发展,更能为全人类提供具有韧性的未来。

丰马占·珀提占对中老农业合作充满期待,“我们可以创建交流项目,让中国青年参观我们丰沙里的古茶系统,我们可以从中国学习数字化技术。”

塔吉克斯坦青年尼戈拉·达夫龙别科娃在这次活动中深受启发:“我看到不少年轻人正在为可持续农业付诸行动,我认为,传统农业完全可以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从而改进我们的农业体系,使其更具可持续性”。

“保护我们的农业遗产不是在传统方式和新技术之间做选择,而是要将它们结合起来。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传统知识,与年轻人分享,并使农业更加可持续。”丰马占·珀提占说。

“当我们离开蟠桃园时,透过车窗,那一刻让我想知道世界各地有多少这样的地方。”马里青年阿旭感慨。

从一颗金山蟠桃出发,各国青年守护农耕智慧的行动仍在继续。据介绍,“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项目将继续走进韩国济州岛、老挝万象、意大利罗马等地,开展青年助力农业文化遗产创新相关交流。(本报记者 王慧琼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 第 08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