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小学,师生共读正在让阅读成为“悦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学生在辩论。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新教育小学的学生们在海太长江隧道智慧中心参观。
育人,梦想萦怀,教学相长。
从“小师王争霸赛”到家校合作共育的“新父母学校”,从青春期的压力走到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新教育实验以开放课堂、心理关怀和个性尊重,探索着教育本真——回归生命的蓬勃生长。
“小先生”的大课堂
吴江城东,毗邻同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里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先生”。
这源于9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在山海工学团首创的“小先生制”教育实践——即知即传,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
今年,这所学校举办了第一届“先生节”,最让人期待的是“小师王争霸赛”。
讲台上,他们收放自如、娓娓道来——
历史学科的任聪聪“小先生”以罗马法发展史为主题,梳理从城邦时代到《十二铜表法》的演进脉络;数学学科的陈昱宏“小先生”从一道函数最值例题切入,结合几何模型解析解题逻辑;英语课堂上,严哲豪“小先生”身着马面裙,以全英文讲述中华传统服饰的流变史;童子龙“小先生”则通过硝酸与铜片反应实验,直观演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黄山云雾、罗马法典、东坡名篇,三尺讲台上“小先生”们的课让台下老师听得津津有味。
校长许友超告诉我们,他们试图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明白,教育不是塑造标准答案的模具,是唤醒个体生命对接更广博生命的甬道。
“刚开始互称‘先生’我们还有点不太习惯,”高二学生于安说,“我们跟老师像朋友一样相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也在生活中给了我们许多建议。”
于安和赵米乐是国际班的学生,赵米乐很喜欢英语课上老师的授课方法。“整个课堂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会提前让学生准备感兴趣的话题并鼓励即兴发言,不要求固定答案。我们慢慢变得更自信也更主动,甚至愿意尝试不确定的答案。”赵米乐说。
高三学生李盈轩即将迎来高考,是个开朗健谈的孩子。她很喜欢数学仲老师的课,因为课堂上能自己体会到推导的乐趣。“老师会提前下发教案,我们结合书本预习。第二天课堂上,他会先一步步引导,再根据我们的自学情况来回答问题,纠正推导过程中的偏误。无论一开始推导正确与否,我们对这段知识都会了然于胸。”
“每朵花各有芳华”
进入中学,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脾气多变与升学压力同时袭来,更考验着家校生三方韧度。
面对日益增大的学业压力,怎么理解教育?怎么理解孩子?
在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看来,父母要具备“园丁的精神”,而不是“木匠的精神”。
木匠——遵循设计好的图纸,生产出特定类型的产品。木匠的工作强调的是精确与控制,一切按照流程、工序、标准来进行。但是,人不是木头,人是一个生命体。对于人来说,精确和控制不仅仅不可能,而且会对人造成伤害。
园丁——现代的教育更像一个照顾花园的活儿,父母和老师扮演的就是园丁的角色。对于园丁来说,“特定计划总是会失败”,花儿不会按照园丁的意志生长和开放,更重要的是,园艺的最大的胜利和欢乐“正来自花园逃离我们的控制之后发生的事”,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季节和环境。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曾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两种模式,从本质上都是出于父母的爱。不过,爱虽然没有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
2024年,朱永新新作《成长的心法》正式出版。他与高普尼克隔空对话,都希望教育场景中有更多家长愿意并且懂得做园丁。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家庭和学校更加温暖、丰富、自由,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让孩子们不断地在和美好相遇的过程之中发现自我,成长自我。
“现在家庭里多数是一个孩子,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许多人忽略了一个根本事实,孩子和孩子是有差距的。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那么只有一个‘成功者’,第二名相较于第一名也‘不成功’。不要拿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孩子的差异可能是能力不同,也表现在成熟时间的早晚不同。”朱永新说。
在苏州市吴江区新教育学校副校长董庆媛看来,“每颗种子都不一样,每朵花各有芳华。”
“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及时修剪。教育是面向每个具体生命的教育,要更加适应孩子的个性发展,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发孩子的内在活力。”董庆媛说。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朱永新认为,若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多方面入手,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父母要真正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不把家庭教育作为沉重的负担,也不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各种家庭教育的口号所裹挟,既不为孩子能否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而焦虑,也不因为教育的内卷而‘躺平’。”
父母、老师与孩子共同成长
去年7月,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来到了福建厦门。2010年,一群充满理想情怀的同安教育人,因厦门市梧侣学校的创建而相聚,这是厦门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
梧侣学校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的工业集中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人数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样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会“新”在哪里?
答案写在家长身上。
把家长请进学校,动员他们更深度地参与学校管理。建设一所“新父母学校”,让家长在育人中不至于“缺位”。
傍晚,每7名学生会自发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督促学习,老师不定时前往辅导,家长则会轮流陪伴。这种自习方法,让外来务工人员拿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受电子产品的干扰。
十几年来,梧侣学校中考成绩提升明显,近年来已跃居同安区前列。在同安,有好几所以“外来娃”为主体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在科创、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尽情展现特长——在同安区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排行榜中,经常位居前列的几乎都是新教育实验校。
家校合作共育,不是简单划分育人职责,而是父母、老师与孩子一起成长。朱永新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是简单地针对孩子,而是在与孩子的碰撞交流中,同时实现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也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
80多年前,出生于苏州的教育家叶圣陶曾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这样写下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
这番话是写给教师的。写给家长亦然。
那是育人之路上的孜孜不懈,定格于“不教之教”的期许。(熊建 孙亚慧 俞雪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4日 第 10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