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伦科夫年轻时的军装照。资料照片
特伦科夫接受本报采访。本报记者 刘少华摄
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队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新华社记者 赖向东摄
俄罗斯莫斯科市北部,诺夫哥罗德街11号。一座莫斯科随处可见的、朴素的居民楼里,百岁老人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特伦科夫已经住了46年。出生于1925年的他,生活方式与附近其他居民十分相似,早起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绿色的树林,吃过早饭下楼散步、锻炼,累了就坐在长椅上休息一会儿。邻居们都互相认识,走在路上都会礼貌地打个招呼。
他与邻居们唯一的不同,被电梯口挂着的金属牌点明——“这里居住着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的参与者”,底下还有一句“感谢胜利”。
5月9日,这位老兵再次走上红场,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当《胜利日》乐曲响起,抗击法西斯的峥嵘岁月仿若眼前。
走上红场前两天,特伦科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他曾来到中国抗日战场,与中国人民并肩奋战,那段岁月永生难忘。
“所有人回家去,战争开始了!”
下午1时,本报记者按约定时间抵达6楼时,特伦科夫早已站在电梯口等待。
他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但修剪得干干净净,白衬衣外,套着枣红色的毛衣,打着领带。从我们手中接过鲜花、蛋糕和人民日报社文创后,他表达了感谢,将大家迎进房间。他对着已经须发花白的儿子说:“快招呼客人。”
俄罗斯人习惯进屋先将外套脱下、挂起来,但一进屋,他反而开始认真穿起了外套。这是一件深色上衣,收拾利索后,特伦科夫走到记者面前,原来这是一件挂满勋章的衣服。
“这是节日的礼服,上面是我获得的勋章、徽章,我偶尔才会穿上它。它们记录着,我参与过卫国战争,获得过我们这个区的荣誉居民称号等。每当我要参加仪式或者去学校时,都会穿上这件衣服。”特伦科夫说,“尤其是每当去学校时,我要在孩子们面前给他们树立榜样。”
仔细辨认,衣服上除了战功勋章——包括“二级卫国战争勋章”“战功奖章”“对日胜利奖章”等,还有“俄罗斯内务部中央机关荣誉老兵”等徽章。
柜子里,摆满奖章、泛黄的照片、证书和感谢信。对着照片,特伦科夫向本报记者一张张介绍——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阅兵式上握手的照片、与莫斯科市长谢尔盖·索比亚宁的合影、逛公园时被普通群众拉着一起拍的合影……
百年岁月倏忽而过,儿时记忆宛若昨日。
“我的一生如此漫长,要我从哪里说起呢?”本报记者请特伦科夫在镜头前介绍一下自己时,他如此反问。
“不妨从您最想说的讲起。”记者说。
然后,特伦科夫用了整整10分钟介绍自己的家乡与童年:“我不是莫斯科人,出生在博戈罗季茨科耶村,如今那里已经划归梁赞州,只有远房亲戚住在那里了。村庄还在,那里家家户户通了煤气,每家都用自来水……”
特伦科夫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长大,从小便学会了各种劳动,耕地、挤奶、运饲料、编草鞋……就在这简单朴素的童年,他在家乡唯一一所小学完成了:7年的学业。毕业时,他成绩优异,获得了嘉奖证书。
战前岁月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时隔近90年,他甚至还记得启蒙老师的名字——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和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夫妇。“他们当时就住在学校里,我对最早的几位老师记忆犹新。”特伦科夫说。
学校在离家7公里的村子,上学路上要经过一片小树林,林间小路很平整,还有着连绵的草地。特伦科夫和同学们穿着轻便的草鞋,每次都是跑着上下学,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有个叫尼古拉的老爷爷,种了一片果树,他通过别人转告这群小伙子,有空可以去果园摘苹果吃,大家立刻就跑过去了。
想起田园诗一般的日子,特伦科夫忍不住感慨:“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乡村度过的。”
但是好景不长。八年级那年,一个普通的夏日,学校里正在开展课外活动:“老师们跑进来宣布:‘所有人回家去,战争开始了!’回到家里时,大人们根本不相信我们。记得妈妈还挥手赶我们,叫我们别胡说八道。”
事实容不得人不信,战争的确开始了。当时老师大多是男性,都被征召入伍,刚开学不久的学校就此关闭。
去年,特伦科夫的孩子们自驾旅行时,回到了他出生的村子。孩子们告诉他,在他魂牵梦萦的故土,新建了漂亮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在卫国战争中阵亡战士和幸存老兵的名字。
那里已经没有特伦科夫的近亲,但村民们至今还记得他。而特伦科夫也还记得童年时村子的模样,父母的房子外有一道栅栏,旁边种着紫丁香,一切美不胜收。
“战争摧毁了村子里的教堂,那是一座很美的建筑,用红砖砌成的。整个村子在一片高地上,钟声响起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那个年代没有路灯,人们循着钟声赶路,知道那就是家的方向。”特伦科夫动情回忆。
“最温暖的记忆是中国人民友好相迎”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特伦科夫是中俄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的见证者、参与者。
战争开始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参军之前,特伦科夫已经开始为战争劳动。一开始,他们只是收割庄稼,为前线蒸汽机车准备柴火。1942年,17岁的特伦科夫与其他年轻人一道,被派去挖掘反坦克壕沟。大家住在当地民宅,吃自己带的干粮,工作到筋疲力尽。多年以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没有人灰心丧气,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挖壕沟。我们知道,这是我们为胜利所作的贡献。”
1943年1月,即将年满18岁的特伦科夫接到征召令,正式应征入伍,经过三四个月的训练后,他被派往前线。当时还未发育完的他,个头很矮。甚至,有同乡告诉特伦科夫的父母:“他很快就能回家了。”
但他终究没能回家,而是服役于第34步兵师第151预备步兵团,随部队被派往远东。部队驻扎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靠近黑龙江(阿穆尔河)。对岸,是侵略了中国领土的日本军队。
军营里的日子很苦,营房里有防空洞、煤油灯和土屋顶。营房是地窝子,窗户与外面的地面齐平。冬天,他们用雪块砌成密实的墙,中间生上一小堆火,在泥土地面上搭了木板床。
为了筑起防御工事,士兵们吃尽苦头。他们徒手挖战壕,徒手修筑碉堡和火力点,不但没有机械设备帮助,还得小心翼翼、秘密进行,一开始都是夜间作业。因为那片区域曾被日军占领,所以大家都提心吊胆。
“是的,那段生活很艰苦,很艰苦,但没有人抱怨。”特伦科夫说。
1945年5月9日,他所在的部队正在进行演习,收音机里传来苏联播音员尤里·列维坦的声音,他宣读了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书。
但对特伦科夫来说,战争尚未结束。此时,中国军民正奋起反击,开启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决定并肩打败法西斯势力。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参加《波茨坦公告》,对日宣战。特伦科夫所在的部队,在8月汛期的河畔,收到了最新的命令。“我们是第一批渡河的人,趁着夜色,靠着快艇和大型船只迅速渡江”。
“我的战斗征程就此展开。”特伦科夫说,强渡成功后,这支部队一路沿江前行,直到抵达哈尔滨郊外。此时的特伦科夫是一名掌握摩尔斯电码的无线电通讯兵,每天跟“嘀嘀嗒嗒”的声音打交道,背着个小箱子行军。特伦科夫指着自己的脚,自豪地说:“它以前被称为‘田野女王’。”
“我们的战斗目标是帮助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特伦科夫回忆,那个时候,日本部队已经兵败如山倒,“他们吓得逃跑了。”
短短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特伦科夫说,最深的记忆是中国人民非常勤劳。他举了个例子,中国境内种植的大豆和水稻长势很好,让他惊叹不已。“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但每一寸土地都精耕细作,地里没有杂草,收拾得干干净净。这种代代相传的勤劳,让所有人感到震撼。”
中国人民欢迎着他们的到来。特伦科夫记得,每次经过村庄,人们就成群结队涌上街头,欢迎着他们的到来。“我们最温暖的记忆是中国人民友好相迎”。
苏联部队所到之处,尽是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国老百姓甚至会喊“乌拉”(俄语音译词汇,没有具体的意思,通常用来表达强烈情感)。直到今天,他还能模仿几句当时老百姓冲他们喊的中国话。
“我们参与了这片土地的解放,也感觉到,日后我们将成为中国的友好邻邦。”特伦科夫说,“我们曾经并肩作战。”
“我永远不会忘记胜利的那一天!”他说。
日本一投降,这支苏联部队撤回了本土。在远东地区,特伦科夫又一直服役到1948年才退伍。
“祝福中国繁荣昌盛,在历史长河中勇立潮头”
在经历了漫长的一生后,特伦科夫享受着宁静的晚年。
如今,他已四世同堂,有一儿一女、4个孙辈和4个曾孙辈。采访那天,恰逢儿子来看望他。他喜欢在儿子到来时一起出门散步,就走他平时的路线。“我们距离有点远,见面不多,但每次都很珍贵”。
“在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我都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不过,在军事和政治训练中我始终表现优异。”特伦科夫说,自己热爱跑步,喜欢体育赛事,最爱的项目是3公里跑。他觉得,运动总能让人精神焕发。
特伦科夫保持着非常好的精神状态。在我们的采访中,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还意犹未尽地问本报记者是否想喝点茶再聊。
他将好状态归因于乐观:“对生活,我没什么好抱怨的,始终努力做个乐观主义者,多珍惜积极的事物。常言道,每天醒来就要为崭新的生活感到愉快。”
特伦科夫似乎总是充满力量。他喜欢去学校,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讲课。讲课时,他习惯于先朗诵一首军事题材的诗歌。为此,老人家私下里会下很大工夫,争取完美呈现给大家。
“上次在一所学校朗诵时,教务主任对在场师生说:‘看,诗歌就该这样朗诵,既流畅又抑扬顿挫,让每个字都直抵人心。’”特伦科夫不无得意地告诉本报记者。
特伦科夫说,只要时间允许的话,他都会去与孩子们见面,与年轻一代在一起让他感到快乐:“他们的活力激励着我,这一带甚至没有哪所学校、哪片区域是我未曾踏足的,我总在临别时赠言:要学习、要勤奋,对待学业不可敷衍了事。”
这些赠言来自他的亲身体会。战争曾让一直学业优异的特伦科夫心有遗憾,所以这位曾经的八年级学生,在23岁那年,重新在夜校开启了八年级课程。在班里,数他年纪最大,甚至比一些年轻教员都年长,但他从不觉得难为情,还连续当了三年班长。
“我家里留着工人青年夜校的毕业证,成绩单上一个3分以下都没有(学制为5分制)。”特伦科夫告诉记者,“我一生从未在正规院校求学,但我的感觉是,无论人文科学还是工程技术,必须掌握知识才行。”
从年轻时与中国特殊的缘分开始,多年来,这位老兵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最美好的回忆是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助。”特伦科夫说,他为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到骄傲,对勤劳的中国人民感到敬佩。
“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努力进取,必定跻身前列。”特伦科夫说,中国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商品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他感到非常开心,“中国人民总是以最高水平执行最高质量的工作,他们的勤劳、严谨和准确性让人感到惊叹。”
对于中俄两国关系,他也信心十足:“每当有人试图破坏我们两国的友谊时,那些人根本不值一提。”
作为一名老兵,特伦科夫也在期待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的到来。就在我们采访前一天,他接到通知,届时俄罗斯也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而包括他在内的参与过对日作战的老战士,也将受邀参加。“我很乐意参与其中”。
“我要祝福中国繁荣昌盛,在历史长河中勇立潮头,保持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保持进步姿态,推陈出新、勇于创造,我和我的家人对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深感钦佩。”特伦科夫说,“我们向中国领导层和中国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采访结束时,他向屋子里每个人提议:“为中国的发展鼓掌。”
(本报记者 刘少华 姜忠奇 感谢吴昊、李帛尧对本文提供帮助)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5日 第 05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